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博资讯

TOP

龙门石窟历史考证
发布时间:2020-07-14 09:49:40   浏览次数:12354   文字大小:【

  龙门由大禹在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其石窟则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前几年开凿。

  一、禹凿龙门

  大禹开凿的龙门山,就是现在龙门石窟所在。《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

  在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

  伊水在龙门山之南积聚,受阻于此山无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时常洪水泛滥。因此,大禹凿开龙门山,使龙门山分为东西两半,伊水便得以从两山中间向北流出。龙门山可作东西两山的统称,在其被伊水(伊河)分为两半后,其东山于武则天建香山寺后而专称“香山”,而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

  传说中那个洪水泛滥的时期,洛水和伊水都因受阻而形成一片大的汪洋,类似于堰塞湖,当然在那个时期形成的规模远比堰塞湖大得多。人民窘困不堪,溺死甚多。大禹甚至遭受洪水之苦,于是带领人民首先疏通了洛水,使之注入黄河,而伊水受阻于龙门山,因此凿开龙门山使得伊水和洛水汇合一起注入黄河,从而解决了这里的水患。

  《汉书·沟洫志》记载:“昔大禹治水,山陵挡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

  洛阳龙门山为名副其实的石山,在坚硬的石山上开凿龙门,是否是操用简陋治水工具的大禹所为呢?这一点,今人有不少的异议。

  但《水经注》的作者、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和《汉书》的作者、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的记载决非凭空想像。至少可以认为大禹在这个地方确实疏导过水势,修整过河道。春秋时期的左丘明写《左传》,离大禹治水的时代并不遥远。

  《左传》上记载了一段刘定公在洛阳发出的感慨:“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显然,春秋时期人们对大禹开凿龙门治理伊洛河的故事是深信不疑的。正因为如此,人们对禹凿龙门、辟伊阙写下了数不清的赞美诗。

  唐代诗人成萼在《登圣善寺阁望龙门》诗中云:“高阁聊登望,遥分禹凿门。”

  另一位唐代诗人刘沧也有“城连伊水禹门近”的诗句。宋代寓居洛阳的大历史学家司马光留下“凿龙山断开天阙,导洛波回载羽觞”的名句。

  明清时期,“龙门山色”被列为洛阳八大景之首,人们在赞美龙门风光的同时,更是赞美大禹的神功,如明代诗人吕维祺在以“龙门山色”为题的诗篇中,就曾发出“万世神功禹削凿”的感叹。

  最初大禹治水的传说集中在夏人活动的中心伊洛地区,但由于黄河大于伊水,该传说后来就被搬到了黄河,黄河峡谷亦称龙门。

  二、鱼跃龙门

  鱼跃龙门的传说故事,便发生在今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李白《赠崔侍御》:“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诗中的“孟津”即今洛阳下辖县,北临黄河。

  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今洛阳下辖县)黄河中的鲤鱼,顺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当游到伊阙龙门(今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赠崔侍御》诗中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鱼跃龙门,又称鲤鱼跳龙门、鲤跃龙门等。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事业成功或地位高升。

  三、伊阙之战

  在龙门伊阙的石窟开凿前,曾爆发过一场伊阙之战。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龙门大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亦可谓白起的成名之战。

  战争中,秦将白起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当先出击的弱点,以少量兵力钳制联军的主力韩军,以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魏军无备,仓促应战,迅即惨败。韩军震慑,且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

  白起乘胜挥师追击,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攻占伊阙,夺取魏城数座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魏、韩两国割地求和。战后,韩国精锐损失殆尽。秦国则以不可抗御之势向中原扩展。

  白起擂鼓台,位于龙门桥东边,据说那里就是伊阙之战时,白起擂鼓助战的地方。

  四、凿刻石窟

  过去认为,龙门地区石窟的营造自北魏至宋,实则不然。

  龙门地区的石窟始凿于北魏,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清等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

  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

  北魏,代表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

  东、西魏造像,大都是在北魏洞窟壁面上补刻小龛。龛形无大变化,龛饰趋于简化。另有东魏强弩将军掖庭令赵振造弥勒像记、东魏武定元年铭石造释迦五尊立像等。

  北齐,药方洞中五尊佛像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另有北齐延军舍合邑廿二人等造像记等。

  隋唐五代,代表洞窟有大卢舍那像龛、敬善寺、万佛洞、惠简洞等,是龙门石窟造像的鼎盛时期。

  宋代,分布有陈抟“十字卷碑”、宋真宗“龙门铭碑”。宋朝还在龙门石窟新凿了一些洞龛,并为保护卢舍那雕像,加盖了9间木构屋檐式建筑,俗称“九间房”。

  明代,惠简洞窟外门楣表面,以阴线刻出五个方形及半圆形碑首碑形题记,时代均为明万历31年3月吉日立,为捐资修路的题记。

  清代,乾隆帝于1750年游幸龙门,在龙门香山寺留下御碑亭。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西逃。回京时途经龙门参观了古阳洞,下令把洞中主佛释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东莞石龙筹建中国举重博物馆 下一篇诗圣杜甫与洛阳:有家难归 生不成..

相关栏目

洛阳市文物局简介
       洛阳市文物局负责管理全市文物保护、抢救、发掘、研究、出境、宣传工作;负责申报、审批全市境内的文物钻探、发掘、保护、维修项目,全市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工作,文物商店的审批和文物鉴定机构的设立、撤销的申报等工作。

最新文章

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32号 邮编:471000 Address:LuoYang KaiYuan Road 232 Post code:471000 值班电话(Tel):0379-65156380 传真(Fax):0379-65156373 咨询电话:0379-65156380 E-mail:wwjbgs@163.com 洛阳市文物局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23020号-1 网站维护:洛阳市文物局信息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03110200025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 4103000007

咨询
投诉

0379-65156380

关注
微信

关注
微博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