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策解读

TOP

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如何推进?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负责人就《规划》答记者问
发布时间:2020-10-12 10:51:40   浏览次数:1721   文字大小:【

  大运河两岸风光旖旎,文旅融合发展前景广阔。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负责人就《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答记者问。

  编制《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有什么主要考虑?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传承着中华悠久历史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精神追求和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2月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文化和旅游部牵头编制了《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融汇了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大运河沿线有水工遗产、运河故道、古城古镇等1200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00余项,这些是大运河文化的独特标志,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深厚根基。推进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将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充分发挥旅游对大运河文化的传播推广作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是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大运河沿线八省(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蓬勃发展,其发展速度和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日益成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以融合发展为导向,促进大运河沿线文化和旅游资源叠加、优势互补,将进一步提升大运河旅游的文化内涵,彰显大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使文化繁荣和旅游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着力促进沿线区域创新协同发展。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组成,全长约3200公里,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征,沿线交通路网密集,产业体系完备,各类资源丰富。以文化和旅游融合为抓手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旅游带,将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为实现区域创新融合、协调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

  《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明确了哪些总体发展要求?

  推进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大运河沿线文化和旅游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融合。规划强调,坚持保护优先和合理利用并举,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依法合规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坚持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衔接,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统领,构建全域统筹、区域协同的文化和旅游发展格局;坚持以融合发展为导向,促进文化和旅游资源叠加、优势互补,更好带动大运河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规划分阶段提出了发展目标。到2025年,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初见成效,成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到2035年,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成效突出,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质升级,沿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展望2050年,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益充分显现,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样板和典范。

  按照《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一条主轴、五大片区、六大高地、多点联动”的空间布局,规划提出要推动形成全域联动、特色分明、核心带动、协同共进的大运河沿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格局。突出融合发展主轴,明确核心区、拓展区、辐射区的融合发展定位,围绕六大文化高地的战略布局,以人文自然生态、文化文物遗存、运河水乡文脉为特色重点培育融合发展功能集聚区。

  《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有哪些重点内容?

  一是加强资源转化,促进大运河文化遗产和旅游融合发展。大运河沿线资源富集,文化遗产形态多样、价值深厚,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规划提出,在有效保护各类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上,推进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促进其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结合沿线实际,推进大遗址保护利用,发展研学旅行、博物馆旅游等,建设集传承、体验、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传承体验设施,推动大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乡村旅游、全域旅游相结合,让大运河文化活起来。

  二是加强产业带动,培育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新业态新产品。产业融合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规划提出,加强对沿线产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推动建立多层次的产业协作机制,推动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旅游演艺、特色民宿等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数字文旅新型业态,丰富体现大运河文化的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同步提升住宿、餐饮、购物等相关业态的要素水平和服务品质,打造运河城市、运河产品、运河节庆等品牌体系。

  三是加强服务提升,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服务融合是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有力保障。规划提出,统筹推进大运河沿线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提质升级,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营造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间。强调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沿线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功能,开展公共文化机构和旅游服务中心功能融合试点,在沿线交通枢纽建设一批游客服务中心、集散中心,推进数字文化、智慧旅游项目。

  四是加强艺术弘扬,推出大运河文化艺术精品力作。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对于传承弘扬大运河文化具有引领作用。规划提出,要围绕讲好大运河故事,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艺术资源,推出一批展现大运河文化的优秀文艺作品。发挥旅游对优秀文艺作品的传播推广作用,促进文艺和旅游融合发展,为人们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

  根据《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将实施哪些重点工程?

  《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设计了6个领域的12项重点工程,涵盖了文化艺术创作、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精品线路和品牌打造、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方面。这些工程明确了实施内容和实施重点,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带动性,是落实规划的重要支撑。

  在文化艺术创作方面,将实施大运河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扶持工程,加强创作规划和资源统筹,纳入国家级重大项目范畴,在大运河题材舞台艺术、影视剧、纪录片、网络文艺的创作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和鼓励大运河沿线省市开展作品创排和演出活动。

  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将实施大运河重点博物馆建设工程、大运河文化展示服务提升工程、大运河传统工艺振兴工程。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运河博物馆,推动建设专题性博物馆、展览馆,配套建设综合服务设施。推出一批大运河文博精品展示项目,形成分级分类、特色突出的展示体系。推动一批大运河沿线的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与旅游体验、创意开发等有机结合。

  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将实施智慧旅游建设工程、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精品工程。优化大运河沿线景区布局和建设,在信息基础设施、资源数字化、智慧体验与服务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重点支持5A级景区门票预约、智慧导览、安全监测等项目。在大运河沿线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休闲农业示范县,支持乡村旅游智慧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民宿。

  在精品线路和品牌打造方面,将实施特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培育工程、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节事品牌活动提升工程。围绕遗产研学、红色文化、教育科普、水乡古镇、休闲度假、生态康养,打造北运河段、通济渠—会通河南段、江南运河—浙东运河段等重点区域旅游线路,培育一批省域精品线路。继续办好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等品牌活动,支持沿线各地举办有关节庆和展会活动。

  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方面,将实施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旅游通航工程。在大运河沿线加快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对未达标的公共文化设施进行填平补齐,在沿线城市的交通枢纽配套建设一批游客服务中心和集散中心,完善设施功能。推动适宜河段优先实现旅游通航,推动具备旅游通航条件的河段建设旅游客运码头、水上服务区等。

  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项目方面,将实施大运河特色公园建设工程、大运河标志性古镇提升工程。在大运河沿线具备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标志性特色遗址公园、文化生态公园、郊野公园等,突出历史文化和生态景观。加强大运河沿线古镇古村保护,保留原貌,完善设施,优化环境,传承文化。

  下一步如何推进《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实施?

  目前,国家层面已经建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协调机制,负责统一指导和统筹协调《纲要》实施,审议重大政策、重大问题和年度工作安排,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大事项。在《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我们将落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省部际联席会议机制要求,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构建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的工作格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会同财政、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商务、体育、林业和草原等有关部门推进《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实施,大运河沿线省市作为实施主体,要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抓好具体任务落实。

  为确保《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实施成效,文化和旅游部还将建立规划实施定期评估与动态评估相结合、自评估与第三方评估相统一的规划评估机制,加强评估结果反馈运用。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对重点项目进行跟踪评估,对重点任务进行专项督导,大运河沿线省市及时反映规划实施重要进展、重大问题和意见建议,努力形成部省合作、部门联动、共商共建的良好局面,不断提高规划实施质量。(来源:文旅中国)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解读《关于.. 下一篇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

相关栏目

洛阳市文物局简介
       洛阳市文物局负责管理全市文物保护、抢救、发掘、研究、出境、宣传工作;负责申报、审批全市境内的文物钻探、发掘、保护、维修项目,全市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工作,文物商店的审批和文物鉴定机构的设立、撤销的申报等工作。

最新文章

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32号 邮编:471000 Address:LuoYang KaiYuan Road 232 Post code:471000 值班电话(Tel):0379-65156380 传真(Fax):0379-65156373 咨询电话:0379-65156380 E-mail:wwjbgs@163.com 洛阳市文物局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23020号-1 网站维护:洛阳市文物局信息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03110200025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 4103000007

咨询
投诉

0379-65156380

关注
微信

关注
微博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