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洛阳既是十三朝古都,也是“东方博物馆之都”,整个城市犹如一座开放的博物馆,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洛阳人闲来逛博物馆,犹如早上喝汤一般日常。
在本地百余家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中,临近洛邑古城的洛阳民俗博物馆、洛阳万里茶道博物馆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本地人和外地游客都爱光顾。
这两家博物馆,分别依托清代的潞泽会馆、山陕会馆改建而成。旧时,潞泽会馆位居洛阳老城东边,俗称“东会馆”;山陕会馆位于老城西边,俗称“西会馆”。

中国各地的会馆大都始建于明初,盛于清,衰于民国。潞泽会馆和山陕会馆兴建于清代,是山西、陕西两地客商在洛阳筹资建造的,其大致功用是联络乡情、酬神自娱、聚会议事或与官府沟通交涉等,堪称秦晋商人的“驻洛办事处”。
宋人李格非有云:“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严阻,当秦陇之襟喉,而魏赵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古时的洛阳,曾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既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又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南达江淮,北抵幽燕,东连齐鲁,西通关中,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明清时期,茶叶贸易兴盛,万里茶道兴起。大批秦晋商人南来北往,贩运茶叶、布帛及食盐、木材等大宗货物。《东都山陕西会馆碑记》载:“东都(洛阳)四达之府,西接崤函,北望太行,为秦晋门户。”作为万里茶道水陆转运的核心集散地,当时的洛阳商业繁荣,客商云集,城里城外皆有会馆。
在时代发展和城镇变迁过程中,这些会馆或毁于岁月风雨,或湮没于历史风尘,所幸仍有一些屹立不倒。洛阳潞泽会馆、山陕会馆规模宏大,巍峨壮观,其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彰显着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民俗信仰的魅力,既是研究洛阳人文地理、水陆交通、经贸往来、民俗民风、建筑艺术的“活字典”,也是中国人“和谐互助,爱乡爱国”传统价值观的外在显现。

商祖白圭
洛阳偃师乃商都西亳所在地。商民擅长做交易,故而人们把生意人称为商人。武王灭商后,周公营建洛邑成周城,把商朝遗民安置在固定区域经商,形成了市场的雏形。
从商周到明清,从丝绸之路到万里茶道,洛阳市井繁华,客商云集,一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白圭、吕不韦、范蠡、杨丽等传奇富商都曾活跃于河洛地区。
洛龙区的白圭街,是以“商祖”白圭的名字命名的。白圭生于东周王城洛阳,相传,他曾师从鬼谷子,当过魏国权臣,后来弃政从商,创建了河洛地区最早的“商学院”,传授经商之道。
白圭认为商场如战场,做买卖应审时度势,顺应时机,“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他推崇“智、勇、仁、强”,坚持诚信经商,为后世商人树立了标杆。

万里茶道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唐代陆羽《茶经》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早在数千年前的神农时代,人们已会采茶,用茶。先秦古籍《诗经》《尔雅》中亦有茶的记载。
汉唐往后,茶叶贸易逐渐兴起。唐代“茶仙”卢仝久居洛阳,精研茶道,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俗称《七碗茶诗》或《七碗茶歌》,影响远及日本等地。
明清时期茶业繁荣。清廷推行互市政策,以茶叶交换外国的皮草等物,茶叶成了大宗出口商品,万里茶道由此兴起。
万里茶道是历史上跨越陆地距离最长的商贸通道。它南起福建武夷山,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延伸至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再经俄罗斯传入中亚、欧洲,长达一万多公里。
洛阳位居中原腹地,是南茶北运的重要集散地。洛阳地方史志记载,拥有大量马匹、骆驼、牛车的秦晋商人,是茶商的主力军。他们在洛阳进行“自武夷山启程以来,最大的一次分流”,并在洛阳、南阳、开封等地营建了许多会馆。

山陕会馆
明清时期,洛阳是河南府府治所在地,外来商贾云集,尤以秦晋商人居多。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商人地位不高,远途经商艰难。为了“通乡情、叙乡谊、敬关帝”,联络同乡,聚会议事,沟通信息,秦晋客商在洛阳筹资营建了多所会馆。
洛阳山陕会馆位于九都东路洛河北岸,临近南关码头和“洛汭严关”,水陆交通便利。此馆始建于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历经修葺,为其捐银的秦晋富商达千户之多。
会馆坐北朝南,乃中轴线对称四合院,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有仪门、琉璃照壁、山门、舞楼、拜殿、正殿等,是豫西地区为数不多保存较完整的清代早期建筑群之一。馆内“无木不刻、无石不雕”,留存有中原地区面积最大、最为完好的清代早期点金彩绘。
新中国成立后,洛阳山陕会馆建筑群曾被改为洛阳七中的教室,现为洛阳万里茶道博物馆。

潞泽会馆
潞泽会馆在九都路北洛邑古城东边,是洛阳市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现为洛阳民俗博物馆。
此馆始建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乃山西潞安府(今长治)、泽州府(今晋城)的商帮筹资所建,是晋商的“驻洛办事处”。馆内碑文上记载着众多山西商号。
明清时期,晋商除了贩茶也贩盐。当时豫西半省的食盐,全靠山西供应。晋商从运城将白盐运至洛阳,再销往四方,回程的车马必从洛阳购得茶叶等回头货。
潞泽会馆坐北朝南,东临瀍河,南望洛河,曾是万里茶道洛阳段大宗货物交易场所,现有舞楼、钟鼓楼、廊房、正殿、后殿、配殿等建筑遗存。正殿为重檐歇山式,巍峨大气。整个建筑群融合宫殿、商馆、民居等不同风格的艺术精粹,其布局、形制结构独具特色,乃清代中原建筑的杰出典范。

内埠丝纶市
秦晋商人在河南营建的会馆有很多,现存的除了洛阳山陕会馆、潞泽会馆,还有宜阳县白杨镇山陕会馆、南阳市社旗县山陕会馆等。
洛阳既是万里茶道的重要枢纽,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汝阳县内埠镇曾是明清时期贩运茶叶、绸缎、瓷器等货物的水陆集散地。当地虽无会馆遗迹,却存有一块古碑,上刻“丝纶市”三字。
内埠意为内地的码头。此地靠着洛城,挨着汝河,水陆货运快捷,既是洛阳通连楚地的咽喉要冲,也是进入洛阳西去秦晋的必经之地。各地客商在此歇脚,通过车辆、船只,将东部、东南部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运到洛阳,然后赶着驼队,驾着马车,将其贩卖到西方。丝纶市应是旧时主营丝绸布帛的商贸市场。
河阳古道
黄河北岸的孟州市,与洛阳市孟津区隔河相望。孟州一带古称“河阳”,乃河阳故城所在地。河阳故城古周城遗址有一条古官道,是古时山西晋城通往洛阳唯一的大路。路口有石雕战马,昂首长啸。
河阳故城始建于东周时期。孟州市槐树乡桑洼村有古周城遗址。《春秋》《竹书纪年》等古籍记载,东周时期,诸侯争霸,晋文公曾召周襄王至河阳,并以天子的名义号令各路诸侯来河阳“开会”。
古时,黄河两岸及中间沙洲上建有河阳三城,作为洛阳北门户。孟津、孟州黄河段皆有桥梁或古渡口通往洛阳。西晋名臣杜预曾主持修建富平津浮桥——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黄河大桥。唐《通典》记载:“河阳县,古孟津,亦曰富平津,跨河有浮桥,杜预所建。”
河阳乃兵家必争之地。唐代“安史之乱”爆发后,为阻止叛军渡河南下,唐将封常清、郭子仪等曾截断河阳桥,保卫东都洛阳;李光弼曾屯兵河阳,牵制叛军。杜甫夜宿石壕村(今三门峡市陕州区境内),遇上差役到村里拉壮丁,作《石壕吏》一诗云,即使是老妇人,也得“急应河阳役”,到河阳军营为士兵做饭。
画外音
河东夫子与武财神
旧时,洛阳山陕会馆、潞泽会馆内都供奉着关羽,故而又俗称关帝庙。山陕会馆的山门上方刻有“河东夫子”四字匾额,“河东夫子”便指关羽。

关羽是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忠肝义胆,至诚至信。相传,关羽不但武艺高强,而且善经商,独创“日清簿”记录流水账,后世奉其为武圣人、武财神。
洛阳是关羽首级的埋葬地,亦是生意人心中的圣地,不仅有关林、妥灵宫等大大小小的关帝庙,还有勒马听风街等关公遗迹。
晋商恪守“以义取利、利从义生”的原则,提倡“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商贾在会馆内供奉武财神,一则提醒自己诚信经商,求财保平安;二则可提升会馆档次,将其修筑得更气派——古时建筑等级分明,房屋形制不可僭越,但庙宇可放宽限制,使用等级高的重檐歇山顶乃至重檐庑殿顶。
会馆与博物馆
洛阳山陕会馆和潞泽会馆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里茶道上的明珠。
20世纪80年代,潞泽会馆被改建为洛阳民俗博物馆,成为展示河洛民俗风情、弘扬河洛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内有各种老物件:嫁衣、绣鞋、辘轳、纺车、剃头凳子、轿子等。

洛阳山陕会馆毗邻洛河,曾被改建为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位于老城区新街与滨河北路交叉口东北角)建成后,为配合“万里茶道”洛阳段申遗,山陕会馆又被改建为洛阳万里茶道博物馆。
元、明、清时期,洛阳是晋商南下、徽商北上、秦商东进的必经之地。茶商从湖北江陵、襄阳等地沿水路进入河南,抵达南阳社旗的赊店镇,随后转陆路北上,经方城、鲁山、汝州等地至洛阳。在洛阳修整后,再经渑池、灵宝、潼关至陕西,西经甘肃兰州、武威至新疆;或是北渡黄河,经孟津、孟州过山西、内蒙等地,到俄罗斯境内。
洛阳万里茶道博物馆,集中展示了这条国际商道的形成、演变及历史意义。
茶引与茶票
洛阳万里茶道博物馆(山陕会馆)内藏有各个历史时期的茶引。
古代贩茶需持有茶引(茶票的前身)。茶引是官府发给茶商的运销凭证,有点儿像营业执照兼通关文牒。

茶引制度始于宋代。古籍记载,北宋宰相蔡京为了收敛天下钱财充实京都,在开封设茶场,印卖茶引,朝廷靠这桩买卖收了不少钱。官府“认引不认人”,茶商想要合法贩茶,必须缴税认购茶引,凭证贩卖茶叶。倘若无证贩卖私茶,是要吃官司的。
清代开始发行茶票,茶商须按票纳税,茶引制度渐废。(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丽娜 /文 曾宪平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