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文物局欢迎您!  |   |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学术研究

TOP

汉魏洛阳城中轴线
发布时间:2024-11-22   文字大小:【

  

  汉魏洛阳城遗址中轴线清晰可见

  不久前,北京中轴线建筑群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种都城形制的最早典范,是成形于一千多年前的汉魏洛阳城中轴线。

  古时建都崇尚“天人合一”。帝王天子坐北朝南,以皇宫为中心向南延伸,建一条城市中轴线,其他建筑沿中轴线东西对称分布,是中国理想的都城秩序。

  汉魏洛阳城又名汉魏故城,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其前身为周代的成周城。

  《史记》有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汉魏洛阳城地处洛阳盆地中心区,北依邙山,南逾洛水,是中国建都史最长的都城,也曾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都城。

  今白马寺东有汉魏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视野的边际,是一道汉魏时期的城墙残垣。千百年前,这里曾是河洛流域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考古学家在废墟下发掘出了太极殿、阊阖门、铜驼街等汉魏建筑遗址。它们由北向南直线排列,与城南的圜丘、万安山山阙遥相呼应,形成了一条神奇的城市中轴线。

  这条中轴线来之不易。

  

  汉魏洛阳城中轴线绘制李银刚

  洛阳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既成“天下之中”,也成“四战之地”。每逢改朝换代,洛阳首当其冲。战火无情,汉魏洛阳城屡毁屡建——

  周公营建洛邑,此处为成周城。秦时设三川郡,吕不韦在此初营“九六城”。东汉大修南宫、北宫。曹魏废除南北宫制,在汉代北宫基础上扩建单一宫城——洛阳宫,以太极殿为正殿,并在太极殿正南设圜丘等,首创“建中立极”的都城中轴线形制。

  《洛阳伽蓝记》《魏书》等记载,北魏迁都洛阳后沿用魏晋旧制,在内城外增筑“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的外郭城,“筑京师三百二十三坊”,从而形成了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宫城、内城、外城三重城叠绕的建筑布局。

  如今的汉魏洛阳城遗址,基本上是北魏遗留的规模布局,已探明的中轴线地标建筑是:太极殿、阊阖门、铜驼街、永桥、四通市、圜丘。它们从北向南直线排列,形成了一条纵贯全城的南北中轴线。

  这条中轴线承前启后,对中国后世王朝乃至东亚其他地区的都城规建影响极大。隋东都洛阳城、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城、清北京城等中轴线布局皆肇始于此。

  地理上的中轴线,产生了文化上的向心力。汉魏时期,洛阳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也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这里人口百万,群星璀璨,科技先进,文化繁盛:从佛教东传到衣冠南渡;从曹植的《洛神赋》到左思的《三都赋》;从出使西域、万里封侯的班超,到研制地动仪、浑天仪的张衡;从象征魏晋风度的“竹林七贤”,到促进民族融合的北魏孝文帝……无不彰显着这座都城的非凡荣耀。

  千年阅一城。汉魏大道跨越伊洛河,触动前朝旧梦。即将竣工的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将是洛阳的又一文化地标。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正在续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太极殿遗址(局部)

  太极殿

  关键词:正殿之祖、建中立极

  太极生两仪,阴阳生万物。洛阳太极殿始建于曹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以太极为名的宫城正殿,也是历代最大的正殿,堪称“正殿之祖”。

  曹魏之前,洛阳原有南宫、北宫。《舆地志》等记载,南宫临近洛水,汉高祖刘邦曾在那里宴赏功臣,留下了“南宫论三杰”的佳话。汉光武帝时整修南宫。汉明帝时大建北宫。北宫德阳殿雕梁画栋,可容纳万人。汉章帝曾在北宫召开白虎观会议,邀请儒学大师研讨儒家经典。

  东汉末年,董卓火烧洛阳城,十室九空,宫室残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代汉建魏,定都洛阳,重建宫城。

  魏明帝曹睿即位后打破传统,改汉代两宫制为单一宫城制,在汉代北宫旧址上扩建洛阳宫,并在皇宫中心营建太极殿,以太极殿为“定盘星”,打造了一条纵贯伊洛盆地的都城中轴线。

  这种“建中立极”的建筑形制影响深远,不仅被西晋、北魏、隋、唐等后世王朝所沿袭(东晋建康宫、清代紫禁城等宫城正殿都叫太极殿),还被日本等东亚国家当作典范。

  

  曹魏血珀骑羊俑

  阊阖门

  关键词:殿堂式城门楼、双阙台

  阊阖门是汉魏洛阳城的宫城正南门,始建于曹魏,城门两侧的阙台东西对称,巍峨壮观,是考古发掘所见的年代最早的宫城门阙。

  

  汉魏洛阳城残垣

  “阊阖,天门也。”据《初学记》记载,阊阖门原是神话传说中的天庭正门。洛城阊阖门象征君权神授、天子威仪,是举行帝王登基典礼、四方贡使朝觐仪式等重大国事活动的地方,极少用于通行。

  它北向着太极殿,南朝着铜驼街,是汉魏洛阳城的权力中心。其独特的殿堂式城门楼形制开历史先河,隋唐洛阳城应天门的双阙台形制便是效仿此作。

  铜驼街

  关键词:中轴大街、丝绸之路

  铜驼街位于阊阖门南,是汉魏洛阳城的中央御道,也是我国历代都城中最早的中轴大街,因道旁有对铜骆驼而得名。

  骆驼是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原的。

  东汉班超从洛阳出使西域,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骆驼乃“沙漠之舟”,胡人牵着它们来洛淘金,骆驼由此被视为平安富贵的象征。

  

  铜驼街遗址

  《水经注》等记载,铜驼街的铜驼乃汉代所铸。洛中俗谚云:“金马门外聚众贤,铜驼陌上集少年。”西晋才子陆机初入洛时正逢太康盛世,见“驼高九尺,脊出太尉坊”,感到前途一片光明。

  怎奈天地无情,繁华易散。《晋书》记载,西晋末年,皇室相残,民生疾苦,将领索靖预感天下将乱,对着铜驼哀叹:“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果然,旷日持久的“八王之乱”摧毁了帝都荣耀。此后五胡乱华,洛阳沦陷。西晋永嘉年间,大批中原士族举家南迁,拉开了客家南迁的序幕,史称“永嘉南渡”。年深日久,宫门外的铜驼被荆棘覆盖。

  隋唐洛阳城的铜驼巷亦有铜驼,“铜驼暮雨”乃古时洛阳八大景之一。不过,此铜驼是后世所铸,并非汉魏“原版”。

  永桥

  关键词:灵台、太学、高平陵事变

  永桥是洛河上的一座浮桥,旧址在今洛龙区佃庄镇东大郊村一带。据《方舆纪要》等记载,此桥汉代已有,魏晋尚存,桥头有凤凰华表。

  公元249年,曹魏权臣曹爽随魏主曹芳到城南高平陵祭祀,司马懿趁机发动兵变,封锁城门,屯兵永桥,切断对手归路,掌控曹魏政权。

  

  今日洛河在古洛河之北

  高平陵是魏明帝曹睿归葬处。《水经注》里说,万安山别名大石山,“山阿有魏明帝高平陵”。今万安山下寇店镇西朱村有两座曹魏大墓,考古专家认为,其一葬有曹睿幼女,另一座应是高平陵。洛阳博物馆珍宝馆里的血珀骑羊俑及“白画骑羊儿一”石牌,就是曹魏大墓出土的。

  永桥连着铜驼街,毗邻皇宫。汉魏时期,此桥东边不远处有太学、灵台、明堂、辟雍。

  灵台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天文观测台,旧址在今佃庄镇朱圪垱村。东汉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张衡曾在此研制浑天仪、地动仪。

  太学是古代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旧址在今佃庄镇太学村。东汉太学生多达3万余人,学者蔡邕带头编定“官方教材”《熹平石经》,刻于碑上,立在太学门前,抄录者络绎不绝,车马填巷。曹魏时期刻正始石经,立于东汉故碑西边。洛阳博物馆藏有石经残片。

  千年荏苒,沧海桑田。因洛水北迁,永桥、太学、明堂、辟雍已不见踪迹,唯余灵台遗址孤立于村舍旁的庄稼地里。

  四通市

  关键词:外贸市场、四夷馆、四夷里

  四通市又名永桥市,是永桥正南边的一个“外贸市场”,规模很大。

  北魏时期丝路繁盛。《洛阳伽蓝记》有云:“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罗马帝国),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当时,来洛朝贡、经商、传教的外国人不可胜数,很多人乐不思蜀,迁居洛城。

  为显示大国气度,公元501年,北魏宣武帝元恪在洛河南岸设置四夷馆、四夷里,用以安置各地归附者及外使、胡商等。

  

  灵台遗址

  据《洛阳伽蓝记》等描述,四夷馆和四夷里位于永桥之南、圜丘之北。四夷馆在御道东,为临时住所;四夷里在御道西,乃长期居民区。不同民族、国籍的人被安置在不同片区。

  为了方便各国商使及归化者购物、交易,朝廷在城南开设了市场,因其临近四夷馆、四夷里,且挨着洛河和都城主干道,四通八达,交通便利,故名四通市。

  圜丘

  关键词:祭天、委粟山、禹宿谷堆

  圜丘是古时祭天的皇家礼制建筑。按照礼法,帝王夏至日要到北郊方坛祭地,冬至日要到南郊圜丘祭天。

  东汉圜丘在汉魏洛阳城南伊河北岸。曹魏时期,魏明帝在太极殿南约20公里处的委粟山设圜丘,西晋、北魏沿用。

  

  圜丘遗址

  今伊滨区诸葛镇南宋社区北边那座突兀高耸的孤峰就是曹魏圜丘。它南对万安山主峰阙口,北朝太极殿,是汉魏洛阳城中轴线南端的重要地标。晋武帝司马炎、北魏孝文帝元宏都曾到此祭天。

  相传,上古治水英雄大禹曾在委粟山留宿歇息,故而此山俗称禹宿谷堆。村民说,旧时山上有禹王庙,还有唐代所建的石窟寺。如今尚存一窟,窟内造像三教合一,中间是儒圣孔子,两旁是佛祖释迦牟尼、道家鼻祖老子。

  画外音

  

  水泉石窟(局部)

  花木兰买“东西”

  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里说,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入伍前采购作战装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花木兰是北朝女英雄。她所去的东市、西市,在汉魏洛阳城都有“原型”。

  汉魏洛阳城人口百万,市井繁华,西有金市(大市),东有马市(小市),南有四通市。商胡贩客数以万计,天下难得的好货应有尽有。

  后世王朝参照汉魏洛阳城都城形制,大都在南北中轴线两边建市场,人们买商品要么往东,要么往西,久之便有“买东西”一说。

  从永宁寺到水泉石窟

  佛教是东汉时从西域传入中国的。自汉明帝建白马寺,到北魏胡太后建永宁寺,洛阳已有寺院一千多座,人称“佛国”。

  永宁寺位于阊阖门外铜驼街西侧。《洛阳伽蓝记》里说,永宁寺塔高耸入云,是汉魏洛阳城最醒目的建筑,“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就连万水千山而来的菩提达摩,也惊叹如此壮丽的佛塔前所未见。

  可惜“永宁”不得永宁,此塔建成十几年后就毁于雷火。

  

  汉魏洛阳城太极殿遗址出土的北魏铜莲花饰件

  山石更能扛得住时光的磨蚀,把字刻在石头上,可以留存万年。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带头在洛阳盆地环山开窟造像。邙山余脉大力山的巩县石窟(今巩义境内),龙门山的龙门石窟,万安山麓的水泉石窟(今寇店镇水泉村内),都是从北魏开始动工的。隋、唐、宋等王朝相继开凿,方有今时规模。

  这些石窟环绕着汉魏洛阳城:龙门石窟在西,巩义石窟在东,水泉石窟居中在南,几乎正对着北边的太极殿。皇帝坐北朝南,面对着巍巍群山,石窟佛光普照,保佑千秋万代,福泽绵长。

  帝王陵与大棚菜

  旧时民谚云:“生在苏杭,葬在北邙。”洛阳北邙山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风水宝地,古代多有王侯将相、显赫人物埋骨于此。唐代王建有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汉魏洛阳城背靠邙山,从东汉到北魏,许多帝王葬在今孟津至偃师的邙山一带,如汉光武帝原陵、魏文帝首阳陵、晋武帝峻阳陵、北魏孝文帝长陵,以及洛阳古墓博物馆院内的北魏宣武帝景陵等。孟津区象庄村有东汉石象,与邙山上的东汉帝陵南北呼应,似是昔日帝陵神道旁的石像生。

  

  孟津出土的东汉石象

  相比古时帝王葬在何处,老百姓更关心今日菜价几许。

  据《水经注》《汉书》等记载,汉魏洛阳城皇城北门大夏门内有皇家园林(汉芳林园,曹魏华林园,北魏光风园),园里有温室大棚,“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种植冬韭等反季节蔬菜。

  《世说新语》里说,西晋大富豪石崇冬天常吃韭萍齑(音同机)。跟他斗富的外戚王恺买通石崇的下属打探,才知此物乃“捣韭根杂以麦苗”所制。

  当时的大棚菜只供贵族享用。后来,黄瓜、菠菜、番茄、土豆等陆续传入中国,大棚菜种植技术逐渐在民间普及,老百姓才有了四季尝鲜的口福。(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丽娜 曾宪平 文/图)

 
】【打印繁体】【返回顶部

洛阳市文物局简介
      洛阳市文物局负责管理全市文物保护、抢救、发掘、研究、出境、宣传工作;负责申报、审批全市境内的文物钻探、发掘、保护、维修项目,全市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工作,文物商店的审批和文物鉴定机构的设立、撤销的申报等工作。

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32号 邮编:471000 值班电话(Tel):0379-65156380 传真(Fax):0379-65156373 咨询电话:0379-65156380 E-mail:wwjbgs@163.com
洛阳市文物局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92495号-1

豫公网安备 4103110200025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 4103000007
咨询
投诉

咨询
投诉

联系我们:0379-65156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