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记者从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在日前举办的“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中,我市6个项目榜上有名,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徐阳墓地m15号王级大墓
“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旨在宣传展示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十年间,通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遴选出的百项考古新发现,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
在公布的“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名单中,河南省入选项目共12个,其中我市栾川孙家洞旧石器遗址、伊川徐阳墓地、新安汉函谷关遗址、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汉魏洛阳城太极殿遗址、隋代回洛仓与黎阳仓粮食仓储遗址共6个项目榜上有名,位居全国第一。
相关链接
栾川孙家洞旧石器遗址

孙家洞遗址外部环境(资料图)

古人类牙齿化石(资料图)
孙家洞遗址位于秦岭以南、淮河以北,地理位置独特,处于中国自然地理南北分界线上,是气候和自然环境的过渡地带,该区域是人类迁徙演化和动物群交流的通道,对于研究过渡区域动物群面貌、动物地理区系演化、古环境变迁和南北方古人类文化的交流有重要作用。孙家洞遗址出土的中更新世时期古人类化石对于近年来国际古人类学界直立人演化和现代人起源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也为研究古人类的个体发育及系统演化问题提供了化石依据。动物化石的大量发现和研究不仅有助于遗址周边区域古环境的分析与重建,同时通过现代埋藏学和动物考古学方面的深入探讨,为研究古人类生存模式、栖居形态以及群体组织等国际动物考古学热点问题的探讨做出积极贡献。
伊川徐阳墓地

徐阳墓地出土的编钟
徐阳墓地东周时期葬制、墓葬排列、器物组合及葬俗具有典型的周文化风格,墓葬等级差别明显。在大中型贵族墓陪葬车马坑或部分中小型墓内还发现有放置马牛羊头蹄的殉牲现象,与春秋时期中国西北地区戎人葬俗相同。从徐阳墓地时间跨度及所处位置分析,它与“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的陆浑戎相吻合,应为陆浑戎遗存,其所在的顺阳河流域应为陆浑戎迁伊川后的聚居地和核心区域。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迁徙与融合、文化交流与互动的提供了重要资料,其所表现出的文化融合与嬗变,是中原华夏文明的先进与包容性的重要体现。
新安汉函谷关遗址

汉函谷关(资料图)
汉函谷关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东,建于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勘探总面积约13.9万平方米,发掘面积共3325平方米,发现了城墙、道路和建筑遗址等重要遗迹。遗址布局基本明晰,它是一处东西狭长的小型城邑,东墙与南北山上的夯土长墙相连接,达到军事防御和控制交通的目的。遗址南部、皂涧河北岸是主要的生活区。中部有一条狭长的东西向通道。根据出土遗物和对遗迹的解剖,可以确定城墙、建筑和古道均为汉代修建。秦汉时期是关隘体系全面发展的时期,但是关隘遗址的考古资料非常匮乏,汉函谷关作为汉代最为重要的一处内关,其考古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此次发现,为关隘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为函谷关遗址的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丝绸之路的申遗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


洛阳东汉帝陵遗址考古发掘 记者 潘郁 摄
东汉帝陵的位置和分布,长期以来是考古学的缺环。经过长期调查、勘探和局部发掘,终于明确了东汉帝陵位置、布局及特征,是秦汉考古的重大突破。目前基本掌握了东汉时期帝陵陵园的总体布局,初步明确了东汉帝陵的若干形制要素(圆形封土、南北向、南向长斜坡墓道、甲字形带回廊方形椁室,“甲”字形砖石明券墓室及石殿、钟虞、寝殿、园省、园寺吏舍等),为研究东汉时期陵寝制度的内涵与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东汉时期的陵寝制度是中国古代陵墓由“天下之中”到“南面称王”轨迹演变的关键节点,又是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田野考古工作为此领域的研究突破奠定了基础,补充了缺失。
汉魏洛阳城太极殿遗址

汉魏洛阳城遗址(资料图)
太极殿遗址位于北魏宫城中部偏西,太极殿由位于北魏宫城主要建筑轴线中部、东西向分布的三座大型夯土台基建筑为主体构成,结合记载当分别是太极殿和太极东、西堂遗址。在太极殿主体建筑周围,还围合有廊庑、宫门等附属建筑,形成东西约340米、南北约310米的大型宫院,前面的三号宫门为太极殿宫院正门。太极殿建筑群的建筑时代主要为三个时期,其主体建筑始建于曹魏时期,北魏时期重修沿用,北周时期改建未成。此次考古勘察,确定了该宫城墙垣的四至范围与时代序列;进一步了解了该宫城中枢区轴线建筑的空间布局,对太极殿宫殿建筑群的布局结构有了崭新认识;证实了文献记载曹魏新建的洛阳宫是一座居北居中的单一宫城,由此也确认了中国古代由汉代多宫制到以后各代居北居中单一宫城形制的转变时间,由以前认为的南北朝时期提早到三国曹魏时期,这是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崭新认识。
隋代回洛仓与黎阳仓粮食仓储遗址

回洛仓仓窖遗址 记者 李卫超 摄
隋代是我国古代大型国家粮仓建设的顶峰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地下储粮技术发展的最完备时期。作为隋代不同类型大型国家粮仓的代表——具有重要历史影响的洛阳回洛仓遗址和浚县黎阳仓遗址的首次同时发掘,以丰富的考古新资料全面揭示了我国古代地下储粮技术完备时期的特大型官仓的概貌和储粮技术水平。回洛仓遗址的发掘展示了隋代都城具有战略储备和最终消费功能的大型官仓的储粮规模和仓窖形制特征,仓窖大而深,容量大,数量更多等;黎阳仓则显示出依托黄河和大运河而具有中转性质的大型官仓的形制特点,仓窖口大而较浅,便于粮食的储备和转运等。两处粮食仓储遗址的考古发现对于研究隋代社会经济、政治、工程技术及俸禄制度等具有重要的实物资料价值,同时,也为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提供了隋代大运河开凿和利用的珍贵实物证据。(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刘嘉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