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博资讯

TOP

荡秋,贴秋膘……洛阳还保留不少关于立秋的民俗
发布时间:2020-08-07 11:02:10   浏览次数:1961   文字大小:【

  

  8月7日,立秋。作为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是从梧桐落下第一片叶子开始的。自古以来从官方至民间都对“四时八节”之一的立秋非常重视,在豫西地区还有立秋“荡秋”(荡秋千)的习俗。

  古代用“四时八节”泛指一年四季各节气,四时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立秋在古代是个节日,这天宫廷会设礼俗迎秋。东汉时,洛阳城里的百官当日穿上白色的衣服,前往城外西郊迎秋、祭祀白帝。礼毕之后换上绛色衣服,直到冬至。

  “叶落知秋,举一明三”。古人认为楸树和梧桐树是秋天的“先知”。立秋日,宋朝皇宫会派宫人们将栽种在花盆里的梧桐树移入殿内。伴随着立秋时辰的到来,太史官高声喊道“秋来”!倘若这时梧桐树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则被视为吉兆,寓意“报秋”。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在立秋这天还会放假一天。和洛阳有极大渊源的北宋名臣司马光曾作一首《梧桐》诗,中间提道:“紫极宫庭阔,扶疏四五栽。初闻一叶落,知是九秋来。”

  在唐宋时期的民间,时尚达人们在立秋这天则会用“楸叶”来迎接秋天,这一习俗充满着热络的生趣。都城内外,立秋日一大早满街都是叫卖楸叶的声音,妇女和儿童把楸叶剪成花样贴到鬓边,可谓是当时最流行的时尚了。

  “立秋荡秋,蚊蝇不纠”。在栾川县,立秋“荡秋”(荡秋千)习俗由来已久。古代豫西地区的大户人家的孩童、大人选择在立秋“荡秋千”,在凉风习习中达到驱赶蚊虫的效果。

  

  河洛一带,民间早有立秋迎秋之俗。立秋日这天,最普遍的就是“贴秋膘”和“咬秋”。夏日炎炎,人们时常没有食欲,胃口也变得很小。待凉爽的秋风拂来,突觉胃口大开,这时候吃点有营养的、解馋的食物自然是再好不过了。在立秋这天吃肉,“以肉贴膘”便是人们口中的“贴秋膘”。常言道:“立秋一日,水冷三分”,中原地区也有“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之说,这时候“贴秋膘”,多补充些脂肪和热量,就当是提前为寒冷冬日的到来做准备吧。

  “啃秋”在一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洛阳则有“立秋过后,不吃西瓜”一说,刘百灵认为“过了立秋不吃西瓜”不是民俗,而是老辈人传下来的一句老话儿。据《洛阳市志·民俗志》记载“上午立罢秋,下午把扇丢”,意思是立秋之后,天气变凉,相较于天气热时多吃西瓜而言,自然会少吃或吃不到。

  古代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但这却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秋天到来了。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而“立秋”这天往往处在中伏。立秋时辰晚,则预示着天气还要持续炎热,即民间俗称的“秋老虎”。洛阳民俗博物馆名誉馆长王支援说:“秋后这一伏的热中带点儿湿,不像夏天那种干热,所以说人们就会感到非常难受”。

  “三候寒蝉鸣”,即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蝉,六根腿,两只眼睛,幼虫生活在土壤中,成虫后爬上树干鸣叫。在咱洛阳方言中,“知了猴儿”就是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童年记忆,夏日农村的傍晚,喊上左邻右舍的几个小伙伴,大家拿着手电筒、小塑料瓶和长长的竹竿,到附近的林子里去捉准备爬树的“知了猴儿”。

  在农村,蝉鸣时节纵然喧闹些,却因为捉“知了猴儿”而变得饶有趣味。相反,在市区听到蝉鸣的机会不多,尽管城里孩子们娱乐项目更多,然而捉“知了猴儿”的乐趣却是很多人内心久久珍藏的记忆。

  立秋已至,三伏未完。不过,立秋都来了,秋天还会远吗?(记者 李砺瑾 实习生 魏宇洋)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洛阳16对战“疫”情侣举行中式集.. 下一篇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博物馆获捐文..

相关栏目

洛阳市文物局简介
       洛阳市文物局负责管理全市文物保护、抢救、发掘、研究、出境、宣传工作;负责申报、审批全市境内的文物钻探、发掘、保护、维修项目,全市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工作,文物商店的审批和文物鉴定机构的设立、撤销的申报等工作。

最新文章

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32号 邮编:471000 Address:LuoYang KaiYuan Road 232 Post code:471000 值班电话(Tel):0379-65156380 传真(Fax):0379-65156373 咨询电话:0379-65156380 E-mail:wwjbgs@163.com 洛阳市文物局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23020号-1 网站维护:洛阳市文物局信息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03110200025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 4103000007

咨询
投诉

0379-65156380

关注
微信

关注
微博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