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0日下午,在龙门石窟西山敬善寺区域上空30多米高的脚手架上,数十名保护工人正在这里“空中绣花”,“叮叮咣咣”的声响在伊河两岸回荡。这是龙门石窟敬善寺区域综合治理工程正在施工,预计12月恢复开放。
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保护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李心坚介绍,本次工程范围包含龙门石窟西山宾阳洞以南至摩崖三佛龛的区域,整片区域南北长约80米,高约40米,涵盖97个窟龛。
“水害与危岩,是威胁龙门石窟文物安全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李心坚说,敬善寺区域位于龙门石窟西山北段,因其窟外有“敬善寺石像铭”而得名。其处于宾阳洞与摩崖三佛区域中间,而其海拔又相比二者较低,雨水与山体内部的裂隙水极易在此处汇集出露形成水害发育,所以该区域的水害治理工作十分复杂,治理难度很大。
“常言道,水宜疏不宜堵,石窟寺水害治理原则同样如此。”李心坚说,工作人员会采取各种先进的勘察探测手段摸清水害发育的原因,如使用钻孔窥镜深入山体,通过电脑屏幕仔细观察,确定其是否是排水通道及制定有针对性治理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消除水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山体内的每一条水道,就像人体内的血管,各司其职、各尽其用。若不经研判,将原本的排水道一堵了之,反而会对石窟本体造成更大伤害。“就像外科手术一样,搞清楚病灶,才能对症下药。”李心坚说。

考虑到环氧树脂等粘接材料可能发生的老化问题,工作人员面对不同种类的裂隙,选取了偏高岭土等多种不同适用范围的复合材料进行灌浆。同时,工作人员还充分利用坡体地形,在山体上新建了三条排水沟进一步优化该区域内的排水问题。
“该区域内分布存在的构造、卸荷及层面裂隙是导致水害发育的主要原因。”李心坚说,工作人员对敬善寺区域的裂隙表面进行了封堵及浅层灌浆处理。
此外,本次工程还进行了不少试验性的新内容。李心坚介绍,工作人员特意挑选了部分非文物区域,开展表面泛盐及生物病害治理试验。不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也为今后龙门石窟日常养护工作中遇到的病害后续治理提供了试验数据支撑。
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保护研究中心马朝龙说,近年来,龙门石窟已实施了多项水害治理及龛窟保护修复工程。下一步,该院将在审慎论证、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工程规模和干预力度,结合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石窟寺文物的价值展示和阐释方式,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梁笑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