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TOP

客从河洛来,洛阳的客家文化你了解多少?
发布时间:2021-10-25 16:37:59   浏览次数:10315   文字大小:【

  “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家”,

  遍布世界各地的客家人自称“河洛郎”。

  客家人根在河洛,体现在各个方面。

  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来探寻洛阳的客家文化吧~

  

  何为客家人?

  宋代太学博士李格非有言:“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

  洛阳地处中原战略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乱一起,人们被迫南迁北移,其中主要是南迁,从而形成一个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汉民族分支。这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特别广泛、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被称为客家人。客家人因为对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无限眷恋,自称“河洛郎”。

  随着洛阳人的迁移,河洛文化以洛阳为中心呈放射状波浪形向外传播,其影响范围甚至超出了中国,东至韩国、日本,南到越南、新加坡等地。

  

  泉州的洛阳桥、洛阳江

  五次大南迁成就“洛阳”遍江南

  全国像洛阳这样的古都有好几个,如西安、北京、南京等,但像“洛阳”这样“遍布全国”的,在全国还是绝无仅有的。据统计,全国共有81个洛阳村、10个洛阳乡(镇)、22座洛阳桥、16条洛阳河(江)和9座洛阳山。那么,这些地方为何叫洛阳?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这与历史上的5次洛阳原住民的大迁移密切相关。

  洛阳人的第一次大迁移,源于“八王之乱”和接踵而来的“五胡乱华”,距今约1700年。战乱加上自然灾害给洛阳、河洛和中原大地造成了极大灾难,广大汉人难以生存下去,纷纷南迁。洛阳人的第一次大迁移,主要落脚在江淮、长江三角洲、闽南地区,很多河洛人聚集在东晋的都城——今南京一带。

  第二次南迁发生在“安史之乱”,这次迁移规模较小。洛阳被叛军攻占后,战乱不断,大批居民辗转到现在的江苏南部、浙江、福建一带。

  第三次发生在唐末,这又是一次大规模迁移,人口上百万。受黄巢起义、军阀割据等影响,洛阳地区战乱不断,原住民向江浙、福建、广东、江西迁移。

  第四次发生在南宋初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宋室南渡”。北宋灭亡,大批皇亲国戚、官吏、平民向今天的苏南、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等地迁移,人口逾百万。

  第五次发生在宋末元初。由于河洛一带元金连年交战,河洛人开始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南迁。特别是在宋室灭亡后,南迁的河洛人再次南进,而原来居住在闽粤赣“金三角”的河洛人,开始向台湾及海外大量迁移,形成了现在台湾人的主体——客家人。

  

  俯瞰客家小镇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

  客家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支,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一脉相承。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文化。以河图、洛书传说为早期肇始重要标志的河洛文化,是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区域文化。西晋末年以后的中原战乱,致使大批河洛居民向外迁徙,这一时期具有突出特征的河洛文化,也通过移民渠道广泛传播和发展,形成了客家文化。

  由于客家人长期生活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之中,受外来政治、社会因素影响较小,其先民的文化传统及理念、风俗、语言等,得以世代继承和保存下来。所以,客家文化被称为河洛文化的“活化石”。

  在民俗文化方面,客家春节的入年假、送灶君、吃年夜饭、守岁、年初一拜年、年初二回娘家等基本传承了中原的习俗;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虽有个别创新,但也基本传承了中原习俗。

  客家方言脱胎于中原古汉语,南迁客家人吸收了迁入地土著的语言成分,独立演变成一种特色方言。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古朴雅致,保存着大量的古中原音韵、词语和语法,有着浓厚的中原古语风味。

  

  洛阳周公庙博物馆定鼎堂前方的石碑

  姓氏溯源 根在河洛

  我国的姓氏十分丰富,历史上出现过的姓氏有2.2万多个,现在仍然使用的也有3500多个,其中排在前120位的姓氏人口总量接近12亿,占汉族人口总数的90%以上。在这120个姓氏中,产生于河洛地区或河洛文化圈的就有97个,占80.8%。另外,还有1737个姓氏起源于河洛文化圈内。因此,河洛地区 (河洛文化圈)是中华姓氏的起源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就深深地蕴藏在河洛大地上。

  

  客家之源纪念馆中的族谱展示

  姓氏是标志家族系统、表明血缘关系的符号。客家姓氏根在河洛,已被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同。在偃师市缑氏镇邱河村建有中华邱(丘)氏总祠,面积近8000平方米,自北向南依次由姜太公殿、昭烈武成王庙、穆公殿、河南堂、山门殿五个主体大殿组成,建筑依山就势,殿宇华丽壮观。据了解,祠堂基本上是由南方邱(丘)姓客家人士捐资兴建的。《闽书》记载:“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民国初,辛亥革命元老、客家人丘逢甲倡议复丘姓本字,改邱为丘,得到闽、台人士的响应,在姓氏上出现了邱、丘两氏并存的局面。邱姓人口约380多万,在中华姓氏中排六十五位。四川、湖南、广东、湖北四省邱姓人口,约占其中的50%。《元和姓纂》列丘氏郡望为:河南、扶风和吴兴,其中河南堂号,成为邱(丘)姓的祖地徽记之一。

  

  客家之源纪念馆中的姓氏展示

  从台湾人的姓氏也可以看出客家人、闽南人与河洛地区的渊源。据专家考证,台湾的姓氏是从福建沿海迁入的,从现有的63个姓氏族谱资料中可知,他们的祖先在晋代末年或唐代从中原河洛腹地迁往闽粤,再从闽粤迁往台湾。这63个姓氏的人口占台湾人口总数的80%以上。

  排在台湾姓氏前十名的,如黄、张、李、王、刘、杨等,祖先都来自中原地区。台湾有一句俗话“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福建则有“陈林满天下, 黄郑排满山”的说法。台湾和福建的陈、林、黄、郑四大姓,祖先的最早居住地都在中原河洛地区。历史上“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导致中原八姓入闽(陈、林、 黄、郑、何、胡、詹、丘),其中就包括这四大姓;唐代“安史之乱”后,中原人相继进入闽粤沿海等地避难,其中也包括这四大姓。

  现在台湾的许多姓氏都有自己的家谱,并且成立了宗亲会,他们都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每年都会来大陆寻根祭祖,而河洛地区是他们寻祭的重要目的地。

  

  客家之源纪念馆中的客家土楼式建筑

  客家围屋与洛阳

  客家人“根在河洛”,客家人从河洛地区带到全国以至世界各地的不只有客家的民俗、语言,还有自己独特的建筑。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追本溯源,客家围屋这种建筑,是东汉魏晋时期河洛坞堡的移植。

  坞堡,又称坞壁。《说文解字》:“隖(坞),小障也。一曰庳城也。”《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曰:“城之小者曰坞。天下兵争,聚众筑坞以自守。”可见这是一种具有防御性设施的城堡式建筑。

  西晋灭亡前后,客家人大规模南迁是从洛阳三个坞堡启程的,它们分别是石梁坞、一泉坞、云中坞。客家人的土楼、围屋就是根据洛阳地区的坞堡建设的。目前,云中坞(今宜阳苏羊村)、石梁坞(今孟津魏家坡)是中国传统村落,一泉坞(今宜阳汉山北)在汉山风景区内,这里是客家建筑之根。

  随着河洛民众大规模南迁,坞堡的建筑技艺也带到南方,他们仍保留自己的居住风格,形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客家民居。典型的客家民居也具有河洛坞堡的特征,体现了其与古代河洛坞堡一脉相承的特征。

  洛阳现存的许多古代遗址,见证了客家先民南迁的壮举

  当年作为西晋国都的洛阳,在今天我市东部,留存下汉魏洛阳故城、大谷关、轘(huán)辕关、伊阙道等遗址,见证了客家先民首次南迁的壮举。

  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

  西晋国都洛阳,位于今河南省西部,地处河洛地区核心区域、洛阳盆地中心。西晋前后,它曾作为东周都城、东汉都城、曹魏都城、北魏都城,现通称“汉魏洛阳故城”。

  客家先民踏上南迁征途,就是从洛阳启程的。2007年8月,在洛阳偃师举办的“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西晋都城洛京,即今汉魏洛阳故城,是客家先民首次南迁的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出发地。

  大谷关

  

  客出大谷

  大谷关,现位于洛阳市洛龙区寇店镇水泉村,是汉魏洛阳城的南大门,客家人南迁的出发地。

  在西晋末年洛阳陷落后,大批士族、百姓扶老携幼,披星戴月,风雨兼程,穿越大谷关,踏上了千难万险的南下之路。

  轘辕关

  

  今天,人们看到的轘辕关重修于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

  轘辕关位于西晋都城东南约50公里,在今天偃师市府店镇参驾店村南。

  在汉魏晋时期,此关为都城洛阳东南的主要门户,由此通往豫东、豫南及荆楚、江浙一带。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包括晋末汉人过关南迁。过了轘辕古关,踏上崎岖山路,随着渐行渐远的身影,有生之年,客家先民再也没有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

  

  今天,人们来到伊阙,为赏水光、山色,观龙门石窟

  伊阙道

  伊阙道是古代洛阳到汝州的一条驿道,是中原通往南方地区的主要交通干道。该道自洛阳南行,至伊阙(龙门),沿伊河东岸南行,经彭婆、水寨、白沙,于广城驿与洛阳大谷道合轨,直抵南阳、襄阳等地,然后至岭南、巴蜀、吴越。

  西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晋室南迁,一大批河洛儿女含泪离开了故土,他们拜别伊阙,到遥远的南国去漂泊,他们被称为“客家人”“河洛郎”。

  北宋末年,金兵将繁华的洛阳城烧毁,洛阳人从伊阙道南迁。“煌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写出了南迁民众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一座纪念馆,讲述客家故事——客家之源纪念馆

  

  纪念馆外景

  洛阳是客家文化发源地,也是客家人首次南迁出发地。作为展示、传承客家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客家之源纪念馆已经面向公众开放,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的深厚渊源。

  

  客家精神

  客家之源纪念馆,位于伊滨区寇店镇水泉村、万安山文化旅游区东端。该纪念馆总建筑面积3600余平方米,主馆分上下两层。在五大展厅中,“原乡”“离乡”“他乡”展厅位于一楼,“望乡”“归乡”展厅位于二楼。

  

  序厅

  

  离乡展厅

  以“原乡”“离乡”“他乡”“望乡”“归乡”五个部分为脉络的主题展厅,展示河洛文化的源远流长、客家先民的悲壮迁徙、客家文化的河洛遗风、谱牒匾额的祖源密码、寻根问祖的感人故事、今日洛阳的辉煌成就,以“对望”视角,对望祖地,对望客家。

  未来,洛阳将进一步发掘祖源地客家文化资源,加深与全球客家人的联系,使洛阳成为客家人的精神家园。(策划:席倩倩 赵彤彤 图片来源:洛报融媒摄影部)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走出机关看 深入一线学——洛阳市.. 下一篇洛阳市隋唐城遗址管理处开展文明..

相关栏目

洛阳市文物局简介
       洛阳市文物局负责管理全市文物保护、抢救、发掘、研究、出境、宣传工作;负责申报、审批全市境内的文物钻探、发掘、保护、维修项目,全市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工作,文物商店的审批和文物鉴定机构的设立、撤销的申报等工作。

最新文章

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32号 邮编:471000 Address:LuoYang KaiYuan Road 232 Post code:471000 值班电话(Tel):0379-65156380 传真(Fax):0379-65156373 咨询电话:0379-65156380 E-mail:wwjbgs@163.com 洛阳市文物局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23020号-1 网站维护:洛阳市文物局信息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03110200025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 4103000007

咨询
投诉

0379-65156380

关注
微信

关注
微博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