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们到洛阳树威古瓷鉴藏博物馆研学,了解传统文化
近日,市文物局举行“五联五促”联企业座谈会,助力非国有博物馆质量提升。随着“博物馆热”的兴起,在洛阳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等频频“出圈”的同时,我市一些有特色的非国有博物馆还不为人们所熟知。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让非国有博物馆更健康地发展?日前,记者对业内人士进行了采访。
主题丰富多样 填补多项空白
青花瓷器、五彩瓷器、粉彩瓷器、色釉瓷器……记者在位于洛龙区的洛阳树威古瓷鉴藏博物馆看到,展品上的生动图案记录了诸多历史故事及民间生活的片段。
这里馆藏陶瓷2000余件(套),约500平方米的空间被划分为明清瓷器主要种类展、清代瓷器系列展等7个展区,可谓瓷器爱好者的天堂。
想了解中国围棋的历史脉络,就一定不能错过洛阳围棋博物馆。作为洛阳市首批非国有博物馆之一,该馆收藏有41大类210种3万余件(枚)棋子,藏品蕴含的围棋文化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
记者从市文物局了解到,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非国有博物馆增至53家,非国有博物馆在册藏品52221件(套),其中国家二级博物馆1家、国家三级博物馆1家,初步形成了主体多元、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馆体系,博物馆主题涵盖非遗技艺、陶瓷、石刻、动漫等,填补了我市博物馆门类的多项空白。
资金短缺和人才难求成为制约发展的两大因素
“以前对非国有博物馆的定义是对国有博物馆的补充,后来提升到重要的组成部分,再到现在的一视同仁,我觉得这是对非国有博物馆近年来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作出贡献的一个肯定。”洛阳树威古瓷鉴藏博物馆馆长陈树威说。即便如此,非国有博物馆发展也依然面临着困难,资金短缺和人才难求成为制约发展的两大因素。
陈树威告诉记者,和财政全供的国有博物馆不同,非国有博物馆都是由个人投资承建的,大到博物馆建设、藏品管理,小到房租、水电费、员工工资,都由个人承担,日子长了,也有点“吃不消”。
记者在走访洛阳龙门博物馆、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时发现,人才引进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难题。
洛阳龙门博物馆馆长王迪说,想招一名博物馆学、历史学专业的毕业生很难,首先大家认为非国有博物馆的工作不够稳定,其次非国有博物馆工作人员受到职称评定限制,即便高工资也很难吸引专业人才。
此外,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功能是否完备、展陈水平高低也关系到我市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
形成集聚效应 激发内生动力
受疫情影响,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非国有博物馆如何实现良性循环?
在陈树威看来,政府扶持只是“雪中送炭”,将博物馆和产业深度融合,激发非国有博物馆的内生动力,是破题的关键。
“目前,我市大多数非国有博物馆分布零散,社会影响力较小,无法形成集聚效应。”市文物局局长余杰说,要做大做强非国有博物馆,推动其良性发展,可实施“博物馆+”模式,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就是“博物馆+文化”“博物馆+旅游”“博物馆+研学”的成功探索,其体系由博物馆、爱和小镇、三彩文创园、中国三彩艺术馆等组成,形成了集艺术展览、民宿休闲、文创研发等于一体的新概念博物馆和度假旅游目的地。
如何激发非国有博物馆的内生动力?余杰进一步解释,要抢抓研学教育市场,依托非国有博物馆自身资源精准开发研学课程和研学旅行精品线路,通过沉浸式体验学习历史文化知识,从而带动非国有博物馆增收。此外,非国有博物馆还可以结合藏品本身的吸引力,在开发文创产品上下功夫,在深挖自身馆藏资源的基础上,联合高校和企业研发、销售文创产品,增加收入来源。(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贾臻 通讯员 阎桦 许少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