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穿越千年神都”系列首场讲座在市图书馆举行,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桑栎带来“中原地区早期国家宫殿制度形成研究——建筑考古学视角解读宫殿建筑发展”主题讲座。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腹心地区,是夏商周时期的都城所在,探索在中原社会夏商王朝建立这一过程中宫殿建筑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是认识中国古代宫室制度发生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桑栎发现,公元前四千纪的后半段是仰韶文化的中期,这时庙底沟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逐渐形成以黑彩描绘的花瓣纹、回旋勾连纹和鱼鸟纹等纹样为主体的彩陶风格,部分发掘者认为此类建筑实际为原始“宫殿”,系宫殿建筑的雏形。
到了公元前三千纪的仰韶晚期,中原社会的复杂化程度进一步增强,表现在西部庙底沟核心区域及东部的郑州、洛阳一带,晋陕高原的东南边缘至陇东一带,出现了如甘肃大地湾遗址、陕西扶风案板遗址等规模较大、延续时间较长的仰韶文化聚落,普遍发现有规模宏大的建筑遗迹;东部地区的郑州、洛阳附近也开始勃兴,房屋从半地穴式五边形结构向地面式多间复合型结构发展,“大房子”由单一功能逐步多功能化。
龙山时期的中原地区处于庙底沟二期文化,在原仰韶晚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部地区复杂程度更高。夏商时期进入青铜时代,受到来自欧亚草原的影响,对中国的内部结构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新石器时代氏族原始社会发展到夏商时期早期国家阶段,是华夏文明传承中最关键的一环。
桑栎说,在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中,有些特征及其演变十分值得注意,比如台基、装饰与屋顶等建筑学的特征,以及轴线、主次、庭院组织和空间布局等,成为宫殿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宫殿建筑的空间布局首先要与城市的整体规划协调一致等。
基于最新的考古发现,桑栎将宫殿建筑的起源与演进置身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夏商时期社会复杂化加剧和不同区域考古学文化由多元迈向一体这一宏观趋势中来探讨,并总结了中原地区宫殿建筑的变迁。究其原因,与考古学文化的更替、中原社会复杂化过程和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一体化进程都有密切关系。(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李岚 通讯员 邵园亮)